English

从艾尔·巴比的《社会研究方法》想起

2001-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郭志刚 我有话说

《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出版。

在我看来,艾尔·巴比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便是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方法论理论,并且在后面具体方法的叙述中不断再现研究方法论,因此在本书中各种具体方法在整个研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便凸现出来,这样便使各种研究方法的目的、原则、应用条件、操作步骤的内在意义更加明确。

肯尼斯·D·贝利曾明确指出,具体方法不等同于方法论。方法论(methodology)是研究过程的理论,从属于认识论,从一般意义上对研究进行指导。而方法(method)则是比较具体的研究技术或工具。也就是说,研究方法论要指导研究方法的运用。正因为如此,如果研究人员对整个研究的类型、程序、原则尚不能充分把握,便可能在其研究中发生方法论方面的谬误。这类谬误的发生可能并没有违反了具体研究方法的规则,而是违反了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因而导致研究程序出现逻辑错误而损害了整个研究的有效性。

国内社会科学界对方法论和方法的区别尚不明确。对方法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导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成果不患寡而患学术水平低的原因之一。总说加强学术规范,到底什么是学术规范?依我管见,学术规范就是经多年科学研究历史经验积淀下来的、有助于科学研究少走弯路的、并为当前学术界所遵从的一套研究程序和规则。其中,第一、第三方面涉及的是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两个方面,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个方面,它直接涉及艾尔·巴比书中所述科学的两个标准:合乎逻辑和合乎经验,而怎么才能达到这两个标准就是方法论的内容,所以方法论是学术规范的基本内核。

现在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形式上已经有所规范,假设陈述和文献索引一应俱全。要说新观点也多如牛毛,那么到底缺什么呢?我认为缺的是研究过程严格遵从科学程序,否则产生出来的理论不像理论,论证不像论证,验证不像验证,缺乏有效性和说服力。这当然与学风问题纠缠在一起,但方法论素质低是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好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我相信,艾尔·巴比这一著作的翻译出版对于加强方法论普及、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素质大有裨益。这不仅有益于直接参加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也十分有益于教师、编辑和科研部门的管理者。

国内社会科学研究不像这样重视研究方案设计,在教学和培训中也缺少进行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点更侧重于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哲学和辩证法)和专业理论及相应的具体方法。前者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后者已经到了具体研究。正如巴比在序言中所述,过于抽象的理论原则书和食谱式的方法书对于实际研究的帮助都不大。缺了方法论这一层的理论,首先会使学生在阅读现有专业研究文献时缺乏评判意识和能力,这样便找不到自己在哪里有可能创新和推进。其次,即使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又缺乏将已经掌握的专业理论、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要素组织在一起的计划能力。

我感到,作为导师最大的责任在于指导学生形成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完成得好,以后学生基本可以独立完成研究,依赖导师的地方就不太多了。但是这里有一经常发生的误区,即论文写作提纲不等于研究设计。论文写作提纲主要是研究结果的表述计划,而研究设计则是关于如何立论并得到有效结论的可行研究计划。好友潘忠党博士有以下见解,很让人受启发。中文说定“题目”其实有三层不同的意思,在英文里则是区别很清楚的三个词,即title、sub?ject、theme。第一层意思就是标题,这便是论文写作提纲要中要罗列的条条。标题其实是很个人化的,限制性很小。第二层意思是研究课题,即研究方向或研究对象。定研究课题好像限制也不大,只要条件具备,研究可行。第三层意思是主题,一篇论文也要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在研究的各部分符合逻辑地展开、分解、综合,使得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得以描述、论证(从逻辑上)、检验(从经验上)。其实,研究主题所体现的就是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中没有的东西,主题中自然也没有,这不是文笔问题。现在的问题常常在于,论文有标题、也有研究课题,但没有主题或主题不突出。这实际上反映出研究者对该研究没有充分把握。

鉴于以上所述,我相信艾尔·巴比的书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一个好的研究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哪些原则。

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即讨论了多种类型的方法论谬误。谬误(fallacy)在方法论上指结论的取得过程中有不合逻辑之处,而不是指结论本身有错。如果有一天这些谬误名词能在学术交流时能直接使用,其戒律作用不言而喻,这将说明学术规范上了一个档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